減重不挨餓!照這個比例吃就對,「區域飲食」令身體保持在最佳狀態?

肥胖是一種慢性疾病,對健康的影響甚大,而這個說法說不定美國生物化學家 Barry Sears 最能感同身受。Barry Sears 的家族有心臟病史,因為不希望再看到家人們英年早逝,所以他於 1995 年提出「區域飲食(Zone diet)」的概念,將一天的飲食內容以區域為單位,依照固定的比例進食,以減少體內的發炎反應。

#肥胖是慢性發炎的原因之一?

許多慢性發炎都是從腸胃道開始,而若放任發炎過程拖太久,可能會造成免疫功能失調,嚴重的話亦會影響其他器官,恐導致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等問題。然而,不少體內發炎的人沒有自覺,繼續喝酒、吃甜點和油炸食物,無形之中給身體增加額外的負擔。

#一天五餐的區域飲食法?

根據 Barry Sears 的研究,進行區域飲食的方式為一天吃五餐,包含早餐、午餐、午後點心、晚餐以及睡前的點心,起床後一小時內就要吃早餐,且每兩餐的間隔時間不超過五小時。至於每餐的飲食內容,比例需為 30% 蛋白質、40% 碳水化合物以及 30% 脂肪,這樣的比例能啟動較佳的升糖素與胰島素間的平衡反應,得以使身體維持在良好狀態。

#份量怎麼衡量?

那到底要如何達致適合的比例呢?你可以準備一個空盤,並將盤子分為三等份,而每餐飲食內容所含的蛋白質,建議以蛋、瘦肉、低脂乳製品為主,份量佔盤子的 1/3;而盤子的 2/3 為碳水化合物,以水果和綠色蔬菜作為攝取來源,且避免含糖量較高的水果;剩下的脂肪,可以透過芝麻油和橄欖油炒菜的方式來料理,或是則是直接食用牛油果和堅果。

#是否對長期健康有益?

與其他飲食法相比,區域飲食的優點是並沒有嚴格限制食材的選擇,也因為一天吃五餐所以不會挨餓,有助於達到增肌減脂的效果。不過,儘管 Barry Sears 為自己的觀點提出許多理論,但「30% 蛋白質、40% 碳水化合物、30% 脂肪」的攝取比例,目前尚未得到相關科學證據支持,無法確認這是有益健康的最佳比例,還有待專家深入探討。

延伸閱讀:餓了就吃,飽了就停!尊重身體需求,「直覺性飲食」讓你重新掌握吃的主控權

Previous
Previous

她們的自信不來自濃妝艷抹!牢記這 4 種觀念,讓你培養出法國女生的魅力

Next
Next

【網店開業懶人包 EP.2】 網上及網店創業步驟手把手教學 不可遺漏的開店前準備工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