女人一定要生小孩嗎?無後生活的 N 種可能

美國的中央情報局(CIA)曾在去年發表一份全球總合生育率預測報告,當中包含了 227 個國家及地區的總和生育率(fertility rate)預測數據,倒數五名全都在亞洲,分別是:香港(1.22)、澳門(1.21)、新加坡(1.15)、韓國(1.09),以及最後一名的台灣(1.07)。

這些數據顯示,華人世界早已不再相信「多子多孫多福氣」、「養兒防老」等觀念,但我們今天不是要談少子化的議題,而是關於女性的身份定位。不論東、西方,主流社會的價值仍是以家庭為中心,「母親」的身分被視為女性的必經之路,如果不願、沒辦法或沒機會生小孩,通常就會被冠上「不生」、「不孕」、「無後」等帶有否定意味的詞彙,唯一較為中性的詞是醫學上的「未產婦(nullipara)」,然而,這也是用來指稱「還」沒生過小孩的女性。

「在英文裡,沒有生小孩的女性沒有好的稱呼,讓我覺得好難過。每個稱呼都讓人聯想到我們不具備的身份,而非我們是誰。」——《不當媽會怎樣?》

既然連最基本的稱呼、定義都還停留在幾十年前的思考模式,更不用說社會資源的協助了。如果一個女性懷孕了,周圍的「母親們」往往會熱心地提供各種方式幫助她度過孕期、指引新手媽媽盡快熟悉這個陌生的角色;然而,沒有孩子的女性與日俱增,卻鮮少有人告訴她們,這群「非媽媽」們可以怎麼規劃人生?

這個疑問或許能夠在《不當媽會怎樣?無後生活的N種可能》中找到答案,作者凱特.考夫曼是位嘗試生育未果的「非媽媽」,她與前夫放棄不孕治療後,雙雙辭去原本的工作,移居至美國奧勒岡州的鄉村社區,在那裡,幾乎每個人都有小孩,她才稍微覺察到,沒有孩子的生活有多麽與眾不同,就此展開探索之旅。

她爬梳諸多文獻,並訪問了 24 至 91 歲的數百位「非媽媽」女性,寫下她們與自身的人生故事,以及她們對事業、家庭、社交、健康、理財、臨終安排等的體會與看法,提供豐富又實際的參考資訊,試圖以「不當媽,會怎樣?」來回應「是怎樣,不當媽?」的批判眼光。

有些事情,沒當過母親的人確實不太清楚,像是分娩的疼痛、對青春期的孩子規定門禁時間,還有從女兒變成母親的感受;但身為「非媽媽」通常很了解一些其他的事,像是終身學習、獨立自主,還有捐錢讓素昧平生的孩子讀大學。成為媽媽以後不是不能做這些事,只不過「非媽媽」的生活通常比較能有追求這類事物的餘裕。

根據美國青年縱向調查數據顯示,生一個小孩會讓爸爸的終生所得增加百分之六,而媽媽將下降百分之四,這樣的結果或許和長期的文化假設有關,在傳統的性別角色裡,爸爸負責賺錢養家,在工作上會比較穩定和投入,而媽媽則時常需要請假或早退照顧孩子。換句話說,無須請產假、育嬰假的非媽媽有很大機率會一直留在工作崗位上,就此看來,沒有小孩確實是女性發展職業的有利因素之一。

除此之外,「家人」的關係也將隨著年紀的增長開始重新定義,未來被你稱為「家人」的人,可能是你的伴侶、可能是贊助的孩子、可能是社團或課堂中認識的成員、也可能是住在同個空間或社區的鄰居,建立起關係緊密、互相協助的人際網絡,讓他們成為自己在遭遇緊急情況時的支援,無論你們是否有血緣關係。

我想,女性最終需要思考的,還是應該回到自身個體。當你能夠確保經濟無虞,培養興趣、休閒娛樂與人際關係網絡,並妥善安排老年生活與後事,你就能握有更多選擇,無論婚或不婚、生或不生,都不會阻礙你發展精彩的人生,甚至有機會追求更高的成就與更多元的生活可能。

Previous
Previous

斯洛伐克攝影師 Maria Svarbova 最新力作!重返《Swimming Pools》,關注女性主義和 Black Lives Matter 運動

Next
Next

你的每個舉動都會形塑未來?從小處著手,享受「朝活」為自己帶來的轉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