與職場同事一定要當朋友嗎?過度參與人際關係,恐會造成心理壓力
最近不時想起以前在公司上班的日子。其中一個回憶,是剛開始成為辦公室的新人,多少會引來其他同事的好奇。於是,別的部門的同事主動找我搭話,還未到相談甚歡的程度,他就表示要追蹤我的社群帳號。即使內心千百個不願意,還是按下了那個確認的通知,邀請對方一窺我的生活。
其實很想跟他說:「我不是來交朋友的!」
跟同事做朋友的好處多?
職場上交到頻率相同的朋友,代表可以互吐苦水、分擔工作的壓力,也能避免在公司被孤立。雖然說得到歸屬感並不是壞事,但也絕非是一定要達成的事。在台灣的職場上,更流傳著「上班好同事,下班不認識」這句話,點出同事間最好的溫度差,這是為甚麼呢?
下班後還得跟同事聯絡嗎?
我們每天上班與同事相處的時間,遠遠超過跟家人互動的時間。假如與同事變成好朋友,那是否表示在下班後也依然會聯繫?上班時有人陪說話的感覺還不錯,但有些同事在下班後還會傳訊息過來,繼續抱怨主管的壞話;有些同事甚至還會追問在你的社群媒體所看到的某張照片、某則貼文,「偷交男朋友喔」「那個 post 在說誰呀」連珠炮似的問題不斷傳來,實在很難應付。下班後屬於自己的私人生活,難道需要全部都分享給同事嗎?不盡然吧。儘管內心不想過度分享自己的事情,但光是想到要是冷回應對方之後,上班見面會多麼尷尬的畫面,於是又心不甘情不願的回覆訊息。
因為是朋友才對你說?
除此之外,帶有負能量的同事想跟你當朋友,也是頗為棘手的事。試想這個情景:你與同部門的同事,一起坐在無隔間的辦公室裡,他今天心情不好,便給你不好的臉色看;他今天非常生主管的氣,找到機會就一直對你說主管的壞話,帶給你一整天的負面情緒。抱怨薪水都不漲、抱怨工作量太多.....因為他把你當朋友,所以對你傾訴這些煩惱。
誰說一定要跟同事當朋友?
在經歷以往那種不愉快的職場「好友」關係後,筆者自此秉持上班好同事、下班不認識的心態,對同事還是保持友善,但絕對不想再更加深入了。日本心理學博士榎本博明所寫的《別讓抗壓力害死你》一書中提到:「有人覺得抗壓性就是忍耐,保持愉快的心情,事實上,人的忍耐是有限度的,就像橡皮筋拉到最緊,一直持續下去,總有一天會斷掉。」由於職場上有各式各樣的人,假如過度參與其中的人際關係,會產生許多不必要的擔心,帶給自己壓力,導致無法專心工作。
要知道,不是每個人都想在職場上交到朋友,而上班也不只是為了賺錢,更是在創造自我的價值。一心專注於工作的人,或許是對自己的職涯方向特別明確,因此這些目標便會深植於潛意識之中,使上班能更加集中注意力,在職場上獲得更好的表現。
還在拿捏與同事之間的距離嗎?不如掌握好內心的那把尺,並以勿忘本業為秘訣,別讓同事有機會成為你職場上的絆腳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