爸媽就應擔任以身作則的角色?從科學角度探討父母對孩子成長的影響到底有多大?
編者發現,有時當一歲的外甥女偷偷盯著電視看時,她的母親就會立刻把眼光從手機螢幕上移開,大聲告訴孩子不可以看電視,然而接著繼續看著自己的手機。我實在很想跟姊姊說,如果不想讓小孩看電視,那大人是不是應該以身作則,不該一直玩手機呢?
幸好我沒有脫口而出這個想法,因為最近正好看到專攻心理學與神經科學的宗像裕子(Yuko Munakata)在 TED Talks 的演講,她表示不要對別人的育兒方式指指點點,「即使父母盡了最大的努力,也無法讓所有人滿意。」
#都是為了孩子好?
有不少父母會買與育兒相關的書籍,期望能從書中找到育兒路上的煩惱,畢竟無論年紀、職業還是收入,當父母的永遠都想給孩子最好的。而宗像裕子指出,舉凡是嚴厲的「虎媽式教育」還是自由開放的「荷蘭式教養」等常聽到的育兒方法,全都傳遞出孩子如果走歪了都是父母責任的觀念,這讓父母總是戰戰兢兢,試圖掌控孩子的一切。
#育兒中的蝴蝶效應?
不過,依照宗像裕子長年在育兒和兒童成長領域的研究發現,科學結果與這些書的觀念正好相反。聽過「蝴蝶效應」嗎?一隻生活在南半球的蝴蝶,當牠隨意揮動幾下翅膀,可能不久後就會在美國某處引起一場颶風。「根據父母的選擇來預測孩子的發展,就像試圖從蝴蝶的翅膀揮動中,預測哪裡會有颶風一樣困難。」但她表示若沒有蝴蝶,颶風就不可能存在,顯示出父母在孩子成長中是極為重要的影嚮力。
#基因不能決定一切?
我們的智力大多來自遺傳,但實際成長過程也會受到教育、環境和營養等後天因素影響,使每個人都能成就為不同的獨立個體。你可能不難發現,即使是在同個屋簷下一起長大的兄弟姐妹,抑或是同卵雙胞胎及異卵雙胞胎,在性格、成就等方面上皆沒有表現出明顯的相似度。2015 年,一個科學組織對來自 39 個不同的國家,超過 1400 萬對的雙胞胎進行調查。就結論而言,研究人員認為基因會影響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,但基因無法決定一切,而環境對於孩子也相當重要,但不足以讓同個家庭的孩子變得非常相似。
另一方面,有些人則從這個調查延伸出別的看法:不管是誰照顧你長大,你都會成為今天的自己。舉例來說,還記得中學時期的班主任嗎?班主任要負責建立班規,領導班級行動,可是有辦法使全班的每一位同學都乖乖聽話嗎?又或者,班上的每一個人,現在都變成相似的大人了嗎?一種方法對於對某個孩子很適合,但對於另個孩子就不一定管用了,所以早在兩千多年前,孔子就提倡要因材施教了。
宗像裕子表示,父母的確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,但無法控制孩子走屬於自己的道路;而對於孩子來說,她也建議如果無法達成父母的要求,也盡量不要責怪父母。她還提到一項研究數據,顯示出有 90% 的母親以及 85% 的父親感受到自己的育兒方式被他人批評,「即使父母盡力而為,他們仍無法讓每個人都滿意。養育子女的時間就只有那麼多。」
但是說到底,如果父母能接受孩子順其自然的成長,並且意識到他們的身體健康比什麼都還重要,是不是就能讓彼此之間對家庭生活都更為滿足呢?